动态与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与信息 >> 校园传真 >> 正文
    校园传真
    留美博士田博之拜访母校
    时间:2007-03-12 阅读:

    田博之与卢松华老师合影

    梁建基老师赠送田博之书法作品

    师生喜相逢

    田博之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

    陈航行老师采访田博之

    田博之给母校留言

    留言内容

    喜爱化学的田博之,被媒体称为“创造奇迹的人”。今年3月2日,作为从美国回家探亲的化学博士生,田博之踏进了母校西安交大附中的大门,欣喜地拜访了当年培育过他的恩师,感谢母校的栽培,寄语附中的学弟学妹“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分钟”。

    田博之1992-1998年就读于西安交大附中,在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决赛中获得二等奖,1998年被保送复旦大学化学系,6年本硕连读发表科学论文2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学专业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复旦大学于2004年授予这位硕士毕业生以博士学位,这在复旦校史上没有先例,在上海乃至全国也极少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的田博之,今年春节是两年半来第一次回国探亲,于3月2日抽空拜访了母校西安交大附中。

    拜访恩师

    当日上午10时许,笔者如约到附中校门口迎接田博之。他身材伟岸,鼻梁上架着一幅浅色眼镜,年龄约二十六、七岁,目光敏锐而富有灵气。田博之在进入学校办公楼会议室之前,提出先拜见过去给他授课的老师和班主任。笔者陪同他到了四楼梁建基老师所在的办公室。梁建基曾是田博之的高中语文老师兼高一、高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当时正值下课时间,办公室内挤满了学生,梁老师正在伏案批改作业。田博之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向梁老师祝贺新年。梁老师很快站起来,师生两人激动而愉快地握手,久久没有松开。在其他老师的提醒下,梁老师才招呼田博之落座,促膝相谈。临分别时,梁老师将自己最近写的书法作品赠送学生,并到教学楼外与学生合影留念。

    在办公楼二层楼道,田博之先后遇见了授他高中课的政治老师杜来洲、历史老师史曼丽,彼此分外激动,谈起了学校这几年的变化,交大附中校友目前在美国的发展状况,等等。杜来洲老师提出,让田给现在的附中学生做一次专题报告,他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我的成就很小,现在还不是时候。”

    卢松华是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听说田博之要来,卢老师专门回家换了一件新年买的藏蓝色呢子大衣。当田博之进了办公室,卢松华老师喜出望外,师生俩热烈地拥抱在一起。卢老师关心地问田博之的学习状况和家庭生活,祝愿田博之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展,为祖国争光,为交大附中争光。

    “王老师对我的帮助太大了”

    在学校办公楼会议室,田博之应诺接受了一家知名媒体记者的专访,主要是谈谈他的化学启蒙老师,也就是交大附中现任校长王佩东。王佩东老师当时从初三年级起就教授田博之的化学课,一直到高中毕业,并且是他高三年级时的班主任。

    谦逊、睿智的田博之,深情地回忆说:“我走近化学,并对化学这个独特的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王佩东老师起了关键的作用。”他说,“初三刚开始学化学的时候,大家都感到陌生,王老师上课就像变魔术一样,很吸引同学。比如白磷的自燃,王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把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同学们觉得化学课很有趣味。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喜欢上化学课的。”

    至于在化学竞赛辅导方面,田博之说:“王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就太大了,短短的几十分钟是说不完的。全班参加化学竞赛辅导的有40多位同学,她无微不至地关怀,创造条件让我们做实验。临近全国化学竞赛决赛时,我和朱光宇等在省上进行集中封闭式培训,她每周都带着亲自煮的鸡蛋和一些水果到基地来看望我们。我们班里还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家境比较困难,但这个孩子的求知欲非常强,王老师就自己掏腰包给这位同学买辅导书,这位同学很感动,也非常争气,后来被北京大学录取。”

    田博之说:“我上了大学后,包括到美国留学,王老师还经常发邮件或打电话关心我。”当记者问到:“你觉得,王校长对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这时,健谈的田博之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他略微思索了一会儿说:“如果要讲王老师对我的最大影响,那就是她常说的一句话——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中美基础教育差别较大”

    在这家知名媒体对田博之的采访结束之后,交大附中校办副主任张博和笔者又抓住机会,继续采访这位留美博士。由于在去年交大附中恢复建校25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有过一段邮件往来,谈话就自然轻松一些。下面是张博副主任和笔者提问、田博之回答的文字实录。

    问:我们已经明白你对化学的兴趣是在交大附中由王佩东老师培养的。现在想问另外一些问题。你在中学、大学期间,担任过班长、学生社团的干部等职务,并且积极投身于这些活动。你是怎样看待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

    答:我觉得学生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是可以兼顾的,关键是要学会安排时间。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这样做可以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适当参加这类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在国外,特别看重学生的业余活动,譬如参加社区服务,参加社团活动,这样可以锻炼你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在我看来,学习和实践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只当学习的机器,如果有实践活动或者社团活动,就要抓住机会参加,这绝对是有利于成长的。

    问:你除了攻读化学博士以外,还有哪些业余爱好?这些爱好对你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答:我从小就喜爱书法和绘画,这一点受我的父亲影响很大。从骨子里讲,我可能更爱绘画一些。绘画对我的帮助很大,首先要学会静下来,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其次,学绘画,锻炼了我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有助于对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的理解。可以说,我的书画业余爱好,对科研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你刚才谈到了国外学生重视参加社区活动,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行学分制,综合实践活动所占的学分将超过传统的语文、数学课,陕西省从今年秋季就要推行。谈一下你所看到的国外基础教育的情况,或许对我们完善基础教育有所启发。

    答:这恐怕有难度,我就说一下我所知道的情况。我是2004年到美国的,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当然最多的是美国学生。我感到中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异。中国学生普遍地勤奋,很用功,在考试之前会认真复习,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个习惯大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养成了。美国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表现得很自由,对一个问题,会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它,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他们经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外出活动。当然,我在这里不能说谁优谁劣,可以彼此学习,取长补短。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基础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去年,复旦大学附中的一名女生直接被哈佛大学录取,并不是因为其学习成绩特别拔尖,而是她的演讲能力很强,在去美国的夏令营活动中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高,被哈佛大学看重,就直接被录取了。现在,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列进去,是一件好事情。也就是说,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不能仅仅搞应试教育,要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交大附中这一点做得好,教育理念比较超前。

    “争取拿到诺贝尔化学奖”

    问:去年9月,听说你在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口头汇报了自己在新型纳米器件合成与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和好评。

    答:是有这么一回事。在美国学习,这样的国际顶尖级的交流会议就比较频繁,我参加过3次,能够听到这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一些意见反馈,或者很好的建议,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发和收获。这个(研究)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

    问:你在哈佛读化学博士学位,毕业了以后有什么打算?

    答:博士毕业了以后,我想继续在哈佛攻读博士后学位,大概还需要两年半时间,然后争取拿到哈佛的教授职称。也就说,目前要留在美国。

    过去有人问过我,有没有回国工作的打算?坦率地讲,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科研条件也大大的改善了。但是,在尖端科技研究方面,我们的条件与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留在国外搞研究,可能出的成果快一些。

    当然,我的父母都在西安,我的根在中国,将来是一定要回国的。

    问:你在化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没有想过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争取拿到诺贝尔化学奖?

    答:当然有这样的想法。搞科学研究的人,肯定会想到诺贝尔奖,我的这个想法产生过好多年了。不是说要冲着诺贝尔奖的名誉,而是它能证明自己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问:祝愿你继续拼搏,早日拿到诺贝尔化学奖,为中国人争光。这是交大附中师生的期待。

    答:谢谢,我愿意不断努力!

    “愿学弟学妹们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分钟”

    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你作为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对交大附中的学弟学妹们,想说一些什么话呢?

    答:我祝愿交大附中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分钟。交大附中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具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愿你们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今后的辉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采访结束后,张博副主任递上学校的红色留言簿。田博之把它在桌面上摊开,握起毛笔,蘸上浓墨,细心地、一笔一划地用隶书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感谢母校老师对我的知遇之恩,祝母校有更美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最后署名:田博之。日期:2007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