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西安交大附中高一年级90余名师生开展了以“走进秦岭,探秘中华龙脉”为主题的冬季地理研学之旅。本次活动邀请了西北大学地质系林晋炎副教授担任主讲老师,研学主要内容是地质、地貌和古生物。
西安南部的秦岭是一座横贯中国东西的狭长造山带,其核心区位于陕西省,是我国南北气候、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图为秦岭所在的心脏位置(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没有一座山像秦岭一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一座山像秦岭一样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秦岭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和国家中央公园。秦岭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是西安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区、休闲娱乐区,开展秦岭研学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的同时,也是培养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第二课堂。
图为徐可心老师的“地理课堂”
实践的真知
地理学的课堂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中,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近期在学校刚刚讲完陆地环境,学生已经了解三大岩石类型的基本特征,但是到了野外大部分学生却不知如何判断,岩石表面附着大量微生物或者泥土,要判断还需要去伪求真。
时空耦合
林教授在涝峪口为学生讲解了我们生活的关中地区与南部秦岭、北部黄土高原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地形单元由东西走向的深大断裂带分隔,构成南北两侧地壳抬升中间关中地区下降的地堑构造,秦岭抬升的证据是什么?其实,答案就藏在学生身后岩石中,林教授提示这里的岩石主要是变质岩,学生根据课堂知识变质岩在高温环境中推测这些岩石曾经位于地壳的深部,因为地壳抬升最终出露在地面以上。在林教授提示太白山高度和关中平原沉积层的高度、厚度的基础上,学生推测秦岭至少隆升13公里。
图为林晋炎副教授在给附中同学讲解
板块水平运动的证据是研学基地里的一块来自基地附近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古生物生活在古老的泥盆纪,它们生活在温暖的潜水环境,表明它们曾经在低纬度赤道附近,那怎么出现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呢?这就是大陆的飘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南方的扬子板块向北与华北板块碰撞缝合。由此,空间上水平、垂直运动与时间共同造就现在的秦岭、关中盆地的起伏,而且这种时空变化还在上演中。
我们都是“小石匠”
采手标本,分离化石,这是本次研学中学生亲身体验部分,选择哪里采样,用什么样的力,怎样比较安全,都是需要实践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动手做,在做中学。中午在基地午餐是学生体验集体生活时间,同学们拿出自己早准备好的美食,相互帮助和分享。
与大自然亲近的欢乐
与平日校园中儒雅文静的附中学子不一样的是,学生们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出原始野性的快乐。雪,就是触发这种最原始欢乐的催化剂。朱雀山分水岭上天气转晴,由于海拔高,这里积雪层深厚,更赶巧的是,两旁的针阔混交林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形成雪松景观,蓝天掩映下的冰雪世界晶莹剔透。在这童话般场景中,学生们俯下身子攥起雪球,一场盛大的雪球连线激情上演,哪怕红了手、白了头,也要和雪亲密接触。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雪地里“撒欢”的同学们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研学实践主题,尝试打造出适合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精品研学线路,朝着“研学旅行课程化、学习活动小组化、活动地点基地化、生活学习一体化、学习总结论文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