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身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守护好建设未来的接班人,引导他们成长为可堪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将人生的底子要打牢。在20日线上举办的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圆桌讨论环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訾艳阳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从“核心素养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身为一名校长在育人路上的探索和实践。
向课堂要效益 通过课程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新课标最大的亮点就是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这个目标怎么达成?我的理解就是,要把它放到真实情境之中去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到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訾艳阳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高阶能力,培养他们“可普遍迁移的,正确的价值观,适合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备品格,以及能够利用既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关键能力”,学校要加强对新课标教材的系统研究,开展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
据悉,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教育实践中,向课堂要效益,依托交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郁学术氛围,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学校面对新高考、新课程,在落实好国家课程前提下,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和大学先修课,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如果一个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训练了科学思维,掌握了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锻造了积极的心理,塑造了为国家、社会和民族而读书的伟大人格,那么他做不出创新成果也是极其困难的。”訾艳阳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思维发散力,帮助他们成长为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未来人才。
让人才愿意沉下来从教 持续推动教育向前发展
“我们要用今天优秀的人,去培养明天更优秀的人”,看到很多高学历人才出现在中小学校园应聘者行列中,訾艳阳认为他们的到来“从数量上讲,不是‘太多了’,恰恰是‘还不够’。”因为,让高学历人才下沉到中小学从教,是“能否把创新人才培养出来的关键,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能够推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高学历人才来到中小学,要实现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还需要他们乐于从教,从中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是,要对教育事业有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关心孩子的发展和进步,这是从教者应有的最基本的认知。”在校园中,想要成长为一名好老师,还要意识到自身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价值,要降低姿态,俯下身子。“教师要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和启发者,要和孩子们一块学,平等的去学,互相启发着学,这样师生才能够共同进步。”
让我们撒下的每一颗科学的种子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訾艳阳认为,要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最终让这颗种子能够发芽,前提是教师和学校要去思考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将对科学基本问题的探究贯穿始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思维,教会孩子学会质疑,敢于去质疑经典和权威;要在招生考试中适当融入开放性问题,将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招生录取上。
“创新是盛开在高山之巅的海棠,只为勇敢的人绽放。我们要培养孩子敢去动真碰硬,抓住真正的问题去探究;要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愿意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让我们洒下的每一颗科学的种子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育人犹如烧制陶器 揉泥做坯环环相扣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育人是一场接力,大中小学承担着不同的育人使命,各个学段之间也需要做好衔接。这个衔接在訾艳阳看来,就意味着需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去办学,去育人。訾艳阳工学博士出身,从大学博导到中学校长,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他接触过众多学生。他以做陶器比喻育人,儿童的幼年时期与义务教育阶段,就像陶器制作中的选土、揉泥、做坯环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态、强健的体魄都需要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高中阶段,就好似“画坯”,要让学生有特色,多样化发展。
据悉,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于20日-21日举办,与会嘉宾围绕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为强健教育的“筋”与“骨”,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