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附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01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我校自2002年秋季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在校长亲自领导下,师生全员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总结提升,走出了交大附中特色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2年我校被西安市教委、教科所确定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学校。2007年秋季西安市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校特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在高中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由三个科目组成,共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为15个必修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为6个必修学分;社区服务为2个必修学分。
由此可见,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所有必修课学分中分量最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门以学生“自由结合、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特征的课程,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以学会创造性学习为根本”
的教育观。
二、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况
自2002年秋季开始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来,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特点是:“重点”抓和“全面”促相结合,通过抓好落实、任务驱动加以实施。
近几年来,学生申报课题1000多个,写出结题论文1000余篇,我校编辑了交大附中《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一)(二)》。2002年我校被西安市教科所确定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学校。2004年5月,我校被西安市教育局授予“研究性学习优秀学校”的称号(西安市共5所),有多位教师获论文一、二、三等奖;有7位学生获“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优秀奖”。2005年8月西安市教科所第一次编辑研究性学习教材,我校五位教师研究性学习课题案例选入其中。2007年陕西省教科所为新课程改革第一次编辑研究性学习教材,我校又有五位教师课题论文选入其中。2006年7月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案例《自主 探究 合作 成长》DVD被西安市教委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我校多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经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对我校原有的措施和评价方法做了一些修订和补充,力求符合课改理念,达到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基〔2007〕7号)和《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编排指导意见》的指示精神和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落实到位。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管理机构
1、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领导小组”
组 长:王佩东
副组长:冯 冀
组 员:张瑜 陈超君 曹源 刘珺
2、管理:尝试构建一套课程管理体系
(1)教科研处——组织与策划,具体负责课程实施
教科研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从经费、设备、仪器、资料、场地、人员等方面为师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的条件。
(2)教务处——日常管理
教务处主要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3)年级组——协调组织
各年级在年级组长的组织下,按计划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4)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
班主任要组织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5)指导教师——指导帮助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 确定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形成研究成果,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初步评价。
(6)学生——自主管理 合作实施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目标
学习方式: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师生关系:师生合作、民主平等、学生自主、教师指导、教学相长。
(二)课程内容:自然环境类 、社会生活类 、 历史文化类 、个人发展类 、跨学科综合类等。
六、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具体安排:
1、高中三年学生每年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三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原则上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各完成一个大课题,高三年级学生可以是一个小课题。
2、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大课题认定合格后分别赋6个学分,高三年级学生小课题认定合格后赋3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累计15学分。
3、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体现弹性课时制。高中三年共计270课时。各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每周需3课时,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期末选一天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期中汇报、结题汇报),一学年共120课时;高三年级第一学段安排30课时。
4、各种保障:实验室开放、网络教室开放,个别大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5、依据研究内容、主题和研究成果等可分为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两大类。课题探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研究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应用性或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策划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6、提供展示平台:如在学科节活动、各种现场会等。
七、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1、学校成立两类组:
“研究性学习活动专业指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学校长、教科研处负责主任、教务处负责主任和年级组长。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小组(导师组)”,成员包括教科研处负责主任、年级组长和年级教师(各年级一个实施小组)
2、时间安排:每个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和汇报阶段(高三年级的小课题实施时间另行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五步法。建议时间4周左右。
⑴召开专业指导小组及导师组成员(教师)会议,讨论布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计划;同时校领导通过校园电视面向全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动员。(高一、高二年级包含前一年的活动总结)
⑵教科研处负责举办研究性学习专题指导讲座,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多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优秀课题成果,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导师组成员(教师)再组织相应的专题报告,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方法。
⑶组织学生自由选择课题题目和公布一部分推荐课题。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由各课题小组自己推选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也可1个人独立为组。
⑷由课题小组学生确定课题题目,做开题报告(拟定计划、报告自己的初步设计)。导师对学生上报的课题进行初审,合并相近的题目。对少数确实不合时宜的课题予以淘汰,对淘汰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说明,指出淘汰的理由。淘汰合并后每班以保留8—10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为宜。
⑸召开各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小组(导师组)会议,讨论确定申报课题,并在教科研处备案。由年级组在各班公布初步审定后的课题。每个小组认真规范地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申报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三步法。建议时间21周左右
⑴由课题小组独立实施,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导师跟踪指导,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分工和合作。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摄影、摄像、录音、下载等。外出要书面报告班主任。
⑵每次活动结束小组将活动的情况填写在“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表”上。
⑶导师和学生研讨研究感想,资源共享,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调整不恰当做法。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四步法。建议时间10周左右
⑴资料整合。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形成研究成果。
⑵形成初步成果报告,形式不限。研究成果可以是多样性的:校本课程、论文、科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发明制作、专利等。成果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鼓励创新。
⑶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学生自评和互评表”、导师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评价表”,主要依据几个方面的材料:开题报告;活动过程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⑷初步成果报告在班级交流展示(班级展示、同学评议)。 可以采用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成果的形式,同学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后各课题小组再行修订和完善。
第四阶段:汇报阶段——二步法。建议时间2周。
每学年选一天进行全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答辨会。学生的最终成果要按小组进行答辩。答辩按主题分若干答辩会场,一个主题的各相关课题在一起答辩;同时把导师组和相关领导分到相应的答辩评委组担任评委。汇报答辩时间:一般每组15分钟(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讨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其他同学可帮助操作演示设备。答辩后由各评委组教师进行评议打分,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论文答辩评审表”。